多雨之夏 須防寒濕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月21日我們迎來夏至節(jié)氣,這標志著炎熱的盛夏來臨。然而,今年有點特殊,近10年來罕見的持續(xù)強降雨天氣,讓廣州進入了“濕熱燜煮模式”。
6月15日,廣東省中醫(yī)藥局發(fā)布《廣東省2022年夏季中醫(yī)治未病指引》,提示今年夏天人容易出現虛火上浮,陽根不固的情況。結合“天人合一”的理論,省中醫(yī)藥局建議,今年夏季治未病應遵循“上焦疏風清熱、生津清暑,中焦健運脾胃、行氣化濕,下焦清利濕熱”的調養(yǎng)方法。
無疑,“潮濕中帶著暑熱”是此時廣東的氣候特點。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暑濕特別容易困阻人的陽氣,人往往有食欲差、周身不爽、疲倦、乏力等不適癥狀。為此,本期《健康周刊》將結合時令特定,圍繞“健脾、祛濕、清熱”等話題,為廣大讀者提供對付濕熱的養(yǎng)生之法。
夏日濕熱盛行,今年入夏以來,嶺南多場大雨。廣東省中醫(yī)院皮膚科主任醫(yī)師閆玉紅提醒大眾,這種天氣狀況下,除了要注意濕熱,還要慎防寒濕入體。同時,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足的時候,寒濕體質人群也應掌握適時養(yǎng)生方法,此時趁機排寒濕。
觀察舌象,自測寒濕
俗話說:“濕氣在,百病害?!?/p>
如何及時、簡易地判斷自己是否寒濕?閆玉紅表示,可以學著觀察舌象。寒濕的舌相特點,是舌質暗淡甚至發(fā)紫,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苔白,有些人呈白膩苔。此外,一年四季都怕冷、手腳冰冷,容易腹痛、腹瀉、大便清稀、不成形、黏膩,這些也是寒濕的特征。
寒濕入體,五個等級
寒濕入體也分輕重,閆玉紅提醒,應重視身體不斷發(fā)出的警告信號,盡早調理祛除寒濕。
一級寒濕:在腠理
夏季最容易遇到的寒濕入體,就是淋雨后受涼感冒。此類除了畏寒怕冷外,還容易出現頭痛、頭身困重的情況,這就是寒濕的表現。
夏季也是皮膚問題高發(fā)的季節(jié),皮膚瘙癢、濕疹、痘疹等皮膚問題往往在感受寒邪或濕氣后會明顯加重,而且撓破后會有較多滲液,這些都是寒濕邪氣郁積在體表的表現。
二級寒濕:在肌肉
寒濕入里郁積在四肢肌肉處,寒濕內困,容易引起脾虛,無力運化水濕。而脾主肌肉,所以脾虛的人這個季節(jié)更容易出現肌肉、腰膝等酸軟無力的癥狀。
除了四肢困重之外,有些人還會出現面色萎黃、精神疲憊、體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脹氣、四肢欠溫、氣短怕冷、形體肥胖等表現,這同樣也是脾虛濕困、受到寒濕影響的表現。
三級寒濕:在骨骼
寒濕之邪進一步入里,留在關節(jié)骨骼等處,就表現為骨骼關節(jié)處疼痛不適,且遇寒濕天氣或季節(jié)交替時會加重,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老寒腿”。此外,肩周炎、頸椎病、腰痛、關節(jié)炎等也常與寒濕滯留骨骼有關。
四級寒濕:在臟腑
如果寒濕直入臟腑,困住脾胃或子宮,就容易出現畏寒肢冷、腹痛腹瀉、周身浮腫、月經不調、痛經、帶下淋漓等表現。此外,慢性鼻炎、愛打噴嚏等情況在受寒和吹空調的時候也容易加重。
五級寒濕:全身受累
如果體內寒濕積蓄了很久都沒有調理,到了寒濕瘀堵留聚成痰階段,還容易出現結節(jié)、囊腫、息肉、腫瘤等疾病。
及時祛寒濕,健脾別忽視
如何利用夏天及時祛寒濕?閆玉紅給出三點建議:首先,夏天不可貪涼飲冷。避免飲食過于生冷,空調、風扇要避免直吹頭部、肚臍、背部,以免寒濕入體。
其次,夏季適當運動很必要,尤其是已有寒濕體質的朋友,運動可促進氣血循環(huán),加速濕氣排出體外。但要注意運動出汗后,不可馬上吹空調、風扇,也不要馬上洗澡,以免令內濕外濕相合,反而加重寒濕。
此外,祛濕要健脾。體內易生寒濕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的運化功能不足。因此平時可多吃山藥、茯苓、薏米、陳皮、扁豆、赤小豆等健脾祛濕的食材。(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查冠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