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fā)現最早貓頭鷹化石 600萬年前竟然不是“夜貓子”
生活在現代的貓頭鷹(專業(yè)上統(tǒng)稱為鸮形目鳥類),絕大多數種類都是無聲飛行的夜間猛禽。不過也有例外,就是少數種類的貓頭鷹更適應日間狩獵,在白天反而更加活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團隊最新就研究發(fā)現這樣一只“離經叛道”、不是“夜貓子”的古老貓頭鷹——他們在青藏高原邊緣采集到一件已滅絕的、600萬年前晝行性貓頭鷹化石,也是首次在中國發(fā)現的最早的鸮形目鳥類化石。
這只貓頭鷹化石生活在距今約600萬-950萬年前的中新世末期,科研團隊綜合考慮到它的生存時代、生活習性、骨骼特征等,將其命名為“日行中新猛鸮”,意指來自中新世的晝行性鸮形目猛禽,相關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發(fā)表。
3月29日,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李志恒副研究員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對最新發(fā)現的中國最早的貓頭鷹化石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科普解讀。(記者 孫自法 制作 呂慧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