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半內多次地震!地震頻發(fā)期來了?
文/趙斌
從10月23日凌晨到24日中午,僅僅30多個小時,我國多地發(fā)生地震!
據國家地震科學數據中心數據顯示,24日上午,臺灣花蓮縣海域不到4小時里地震兩次,最強達5.9級;早間6時許,在西藏那曲市尼瑪縣3.2級地震;中午11時許,在新疆阿克蘇地區(qū)庫車市發(fā)生了3.3級地震。
此前一天(23日),我國亦記錄到多次地震,最強震級達到5.0級,于凌晨3時許發(fā)生在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海域。其余幾次分別是青海海西唐古拉地區(qū)4.7級地震、甘肅省酒泉市肅北縣3.2級地震、西藏那曲市申扎縣4.4級地震、臺灣臺東縣海域4.0級地震。
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
“最近4級以上地震的確有點多,但尚沒有數據和充分科學依據指向中國將進入地震頻發(fā)期,還有待觀察和研究?!敝袊卣鹁值厍蛭锢硌芯克仄笇<腋呙咸对诮邮苤行律鐕侵蓖ㄜ嚥稍L時表示。
高孟潭指出,實際上,發(fā)生的地震比我們所關注到的還要多很多。
國家地震科學數據中心官方網站顯示,僅10月1日至24日早8時,我國被記錄到的地震已超50次。
“從地震有效統(tǒng)計數據上看,我國今年4級以上地震發(fā)生的確有點多”,高孟潭表示,近一個月以來中國及周邊4.5級以上地震活動較多。23日當天,中國及周邊共計發(fā)生4.5級以上地震三次,分別是尼泊爾5.2級地震,唐古拉地區(qū)4.7級地震和南澳縣海域5.0級地震。
高孟潭分析說,我國位于亞歐板塊東部,西南方向有印度洋板塊,東邊有太平洋板塊,東北方向還有美洲板塊,三大區(qū)域與亞歐板塊都處于相互擠壓狀態(tài),導致板塊交界或附近區(qū)域地震活動頻繁。根據地質研究發(fā)現,我國境內存在許多地震帶,其中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區(qū)、華北地區(qū)和東南部地區(qū)。我國所處地理位置與目前發(fā)生地震的頻率、強度記錄相匹配,并無充分證據預測指向我國進入地震頻發(fā)期。
“整棟樓搖晃兩三秒”“汕頭市區(qū)搖得以為熬夜熬出了幻覺”“深圳人民也覺得在搖晃”……23日,汕頭市南澳縣海域發(fā)生5級地震后,不少周邊地區(qū)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留言表示震感明顯。但同在這些地區(qū),卻也有人感覺地震就好像“沒來過”。
據了解,地震等級大于等于4.5級就會有危險,而大于2.5級一般就可以給人帶來震感。4.5級以上地震破壞性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高孟潭表示,此次5.0級地震震級不大且位于海域,不會造成嚴重破壞,但周邊的潮汕盆地、泉州盆地沉積層較厚,高樓林立,對地震波具有顯著放大作用,使得地震有感范圍大,震感相對強烈。同時,由于地震傳導特點,當時在高樓上的群眾有較明顯震感,同地區(qū)直接在地面上或低樓層住宅的群眾震感則會比在高樓上輕得多。
面對地震,怎樣有備無患?
地震發(fā)生前能不能被準確預測,是大家長期關注并討論的話題。
高孟潭表示,地球內部運動與地殼板塊運動導致板塊內部變形和應力積累,是產生地震的主要原因。對其孕育發(fā)生過程的研究,不僅涉及物理學,還涉及化學、地球內部觀測、探測等多個學科,是個龐大而復雜的體系。
他介紹說,地震分為長期預測和短期預測。長期預測是根據地震構造和歷史地震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預測不同區(qū)域50年至100年地震危險性;短期預測是指3個月內將要發(fā)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測。前者用于土地利用規(guī)劃和房屋建筑抗震設計,后者用于地震災害應急備災?!懊绹?、日本等國家對地震的研究相對深入,中國目前與這些國家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線上?!?/p>
面對地震災害,怎么做到有備無患?高孟潭認為,防御是應對地震災害的關鍵。在城市規(guī)劃布局以及房屋建筑建設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中國主要地震帶分布以及相關地域的地震危險性,依據國家地震區(qū)劃圖規(guī)定的地震動參數,進行嚴格設計和施工,切實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使地震來了也不會造成大的人員傷亡。實際上,嚴格按新的抗震標準設計施工的房屋建筑的抗倒塌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就個人而言,專家建議可主要從四個方面準備生活物資:
——飲用水食品,有幼兒的準備好兒童奶粉等;
——應急物品:用于求救的救生哨、用于個人清潔的毛巾、紙巾、具備收音功能的手搖充電電筒等;
——應急工具:保溫毯防火毯、多功能組合剪刀、應急逃生繩、呼吸面罩等;
——應急藥物:抗感染、感冒、腹瀉藥,創(chuàng)可貼、紗布繃帶等用于包扎的材料,用于消毒的碘伏棉棒等。
還要注意這些物資的保質期并及時更換。
發(fā)生地震后,遇險人員是否能在第一時間采取有效的避險行動,也是減少損害影響的關鍵。同時,還需要掌握必要的災害自救互救技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