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馆_无码av开心av_国产精品久久精品102_久久久久久直播免费网

中國西藏網(wǎng)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文化周末版:嚼梅與作詩

發(fā)布時間:2022-09-16 09:41:00來源: 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作者:朱美祿(貴州財經(jīng)大學文學院教授)

  也許是受中醫(yī)影響,古代中國人有吃什么補什么的信仰。為了寫好詩歌,“張籍取杜甫詩一帙,焚取灰燼,副以膏蜜頻飲之,曰:‘令吾肝腸從此改易。’”《云仙雜記》中的這則記載未必真實,張籍作為唐代著名詩人,其文學成就也不是靠吃什么喝什么得來的,但這并不妨礙古人對吃啥補啥的執(zhí)著。

  除了取前賢詩卷焚燒吞食之外,古人更是相信多吃梅花就能寫出清新超逸的詩文。據(jù)元代韋居安《梅磵詩話》記載:“杜小山耒嘗問句法于趙紫芝,答之云:‘但能飽吃梅花數(shù)斗,胸次玲瓏,自能作詩。’”趙師秀,字紫芝,南宋詩人。他這幾句話說得俏皮,戴復古評價說:“雖一時戲語,亦可傳也?!逼鋵?,這幾句話不僅可傳,還成了一種另類的創(chuàng)作指南,被廣泛地付諸文學實踐。

  這在詩歌中可以略見一斑。南宋劉翰說:“小窗細嚼梅花蕊,吐出新詩字字香?!绷窒R菡f:“爐熏柳葉同清話,酒嚼梅花幾賦詩。”陳著說:“醉里送君何所有,嚼梅花碎寫成吟。”明初釋宗泐也說過:“細嚼梅花和新句,屋頭月出如冰輪。”可見在古人看來,咀嚼梅花與詩歌創(chuàng)作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退一步說,即使咀嚼梅花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在詩歌中還可以懸擬的話,那么在自傳中無疑就具有了很高的可信度。明代胡應麟在《石羊生小傳》中說:“隆冬盛寒,于雪中戴席帽,著高足屐,行危峰絕壑,折梅花滿把咽之。當其為詩歌,冥搜極索,抉腎嘔心,宇宙都忘,耳目咸廢,片詞之會,手舞足蹈,了不自禁?!焙鷳胩柺蛏?,他為自己所作的傳記,有類于自畫像,其中暗示了咀嚼梅花和詩歌創(chuàng)作關系密切,應該真實可信。

  隆冬時節(jié),梅花凌寒而開,冰為骨兮雪為魂,幽香清冽,沁人心脾。詩人陶鈞文思時咀嚼梅花,無疑有益于“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比耸黔h(huán)境的產(chǎn)物,文思亦與環(huán)境密切相關。“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表f應物這兩句詩表明了,外部環(huán)境清幽,詩歌便清新動人,超凡脫俗。在某種意義上說,咀嚼梅花則是致力于改變?nèi)梭w內(nèi)部環(huán)境。而隨著人體內(nèi)部環(huán)境的改變,詩歌的質(zhì)量和風神也會有所變化。戴復古說:“飽吃梅花吟更好”,就意味著多吃梅花有助于詩歌質(zhì)量的提高。楊萬里《蜜漬梅花》一詩中說:“甕澄雪水釀春寒,蜜點梅花帶露餐。句里略無煙火氣,更教誰上少陵壇。”在楊萬里看來,詩歌高致清雅,與帶露餐梅不無關系。近代著名詩僧八指頭陀有詩集名為《嚼梅吟》,其詩“帶云霞色,無煙火氣”,也與作者隆冬時節(jié)“于澗底敲冰和梅嚼之”有關。

  文人從事創(chuàng)作,似乎規(guī)避不了“刺激—反應”模式,因此外物的刺激必不可少?!袄畎锥肪圃姲倨保梢婏嬀朴兄诩ぐl(fā)創(chuàng)作靈感。德國作家席勒,創(chuàng)作時須聞爛蘋果發(fā)酵的氣味。相比較而言,嚼梅助詩興,無疑更清雅一籌。

  但問題是,嚼梅有助于作詩之說,為什么發(fā)生在宋代呢?推究起來,這和古代中國人對梅花的體認歷程有關。在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梅”的意象多次出現(xiàn)?!督K南》一詩中說:“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可以肯定的是,這里所謂的“梅”指的就是梅花樹。這首詩可以足證中國人對梅早有栽種和認識。到唐代,梅花進入了文論彀中?!奥涿贩紭洌搀w千篇;隴水巫山,殊名一意?!北R照鄰這幾句話,就是對當時詠梅之作數(shù)量雖多意蘊卻趨于雷同的批評。到宋代,梅花被賦予了深刻的精神意義、思想價值,成了士大夫理想人格的象征,以致出現(xiàn)了“梅格”“梅德”等詞語。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不僅寫出了梅的豐姿,梅的幽香,還寫出了梅的精神,所以姚勉稱之為“此真梅矣,亦真梅詩矣。”正是在這種語境下,宋人以梅論文、以梅論詩,就層出不窮了。趙師秀所謂的“但能飽吃梅花數(shù)斗,胸次玲瓏,自能作詩”,就是當時諸多以梅論詩之說中著名的一例。

  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很復雜,所需條件也一言難盡,趙師秀的觀點可以聊備一說。但需要指出的是,文學來源于生活,要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就必須深入生活,多見廣識,以獲得豐富的體驗和深刻的感悟。依靠吃什么喝什么,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文學創(chuàng)作受阻的問題。

(責編:李雨潼)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