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耕織圖景區(qū)水操學堂重新對外開放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 于立霄)經過一年的升級改造,北京頤和園耕織圖景區(qū)內的水操學堂12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在此進行的《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也同時開幕。
耕織圖景觀位于頤和園西北部,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是一處頗具江南水鄉(xiāng)風情的獨特園林景觀。當年,乾隆造園時特意將為宮廷織造絲綢布料的內務府織染局遷到此處,組成了一處生活氣息濃郁、景色淳樸清幽而又融入傳統(tǒng)農桑生產的園林景區(qū),乾隆將其命名為“耕織圖”。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清漪園(頤和園前身),耕織圖景觀遭到嚴重破壞,此后這里成為清朝專門培養(yǎng)滿族海軍人才的昆明湖水操學堂。再之后,耕織圖地區(qū)的功能和歸屬幾經變化,最終成為廠房和生活區(qū),園林景觀完全喪失。
1998年,頤和園將耕織圖地域收回,經過專家論證、政府批準,耕織圖綜合整治工程得以實施。2004年9月,耕織圖景區(qū)正式開放;2019年,耕織圖景區(qū)進行關閉改造。
經過一年的升級改造,重新布置的《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當天在耕織圖景區(qū)的水操學堂內對外開幕,展覽面積增加了20%,達到584平米。
此次展覽共有七個展廳,通過大量的展品、歷史照片、歷史繪畫和珍貴的歷史檔案,講述了耕織圖景區(qū)的歷史變遷,生動展現了中國傳統(tǒng)的以耕織為代表的農桑文化。展覽分為“耕織圖”滄桑、昆明湖水操學堂悲歌、耕織圖的再現、清代皇家園林石作工藝四大主題。
展覽還依托學術研究,增加了現代化數字展覽展示,設置二維碼導覽、數字沙盤動態(tài)投影、耕織圖大事記交互投影、互動式觸控農具等科普互動展陳,使展覽展示更加生動,貼近青少年,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