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那曲市各級人民法院不斷探索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jīng)驗”,始終將調解工作貫穿于訴前、訴中、判后全過程,積極推動人民法院角色定位由“就案辦案”向基層治理轉換,職能作用由“坐堂問案”向延伸服務轉型,工作模式由“單打獨斗”向多元共治轉變。
班戈縣人民法院:
調解農民工討薪糾紛
樓外夜幕低垂,樓內挑燈夜戰(zhàn)。班戈縣人民法院和班戈縣人社局工作人員正在為一群情緒激動的農民工耐心地做著調解工作……原來,張某等14名農民工為了討薪,到人社局尋求幫助,因部分農民工情緒激動,調解工作陷入僵局。傍晚,人社局工作人員帶領農民工到班戈縣人民法院,欲通過訴訟途徑解決糾紛。
調解過程中,為幫助當事人達成共識,法院干警用藏漢雙語釋法明理、分析法律關系和利弊,并勸導雙方換位思考,當事人雙方態(tài)度明顯緩和,使調解工作迎來了轉機。近日,在組織雙方現(xiàn)場核對結算后,當事人當即向張某等人支付勞務款233596元。至此,14名農民工討薪糾紛在2天內得到圓滿、高效解決。
申扎縣人民法院:
調解鄰里草場糾紛
金秋的草原上,一場鄰里間的草場糾紛打破了往日的和諧,糾紛起因是兩家草場相鄰,一方的牲畜“越界了”。近日,申扎縣人民法院干警驅車前往離鎮(zhèn)40里路的糾紛現(xiàn)場,將巡回調解窗口搬到了草場上。
到達現(xiàn)場后,法院干警實地查看草場現(xiàn)狀,認真傾聽雙方陳述,理清爭議焦點,從法理、情理等多角度向雙方釋法明理,引導雙方互相諒解,在經(jīng)過數(shù)小時的耐心疏導和調解后,原本劍拔弩張的兩方態(tài)度逐漸緩和,最終雙方盡釋前嫌。
上門調解,邁出去的是腳步,帶回來的是民心;俯下去的是身板,豎起來的是信任。這也是申扎縣人民法院打通司法服務“最后一公里”的縮影。
比如縣人民法院:
調解離婚糾紛
近日,比如縣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正式入駐比如縣矛盾調解中心,派駐當日即成功指導調解了一起離婚糾紛案件。
扎某和尼某因婚內關系不和,分居已有兩年,扎某向比如縣人民法院起訴離婚后,法院按照訴調對接程序,將案件轉到矛盾調解中心做前期調解。調解過程中,雙方情緒激動,在財產(chǎn)、子女撫養(yǎng)方面爭執(zhí)不下。見此情形,法院派駐干警指導人民調解員找準切入點,采用“背對背”的方式進行調解,經(jīng)過幾番耐心勸導和釋法說理,雙方情緒逐漸緩和,最終達成調解協(xié)議。
此次調解,不僅是訴調對接“走出去”的生動實踐,更是指導調解“走出去”的有力之舉,也為未來進一步深化訴調對接、拓展調解指導范圍奠定了良好基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